分类: 生活

  • 你是否已经走进了“死亡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 穿越成本 

    身心俱疲 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 

    拿不到单 还有成功的可能 

    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摘自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

  • 一切安好

    看待事物逐渐归于平淡,情绪起伏曲线曲得越来越不明显,不知是算老了还是自诩所谓成熟;

    这次高烧,算是十年来首次,签名写的六年,感谢有那么多朋友的关怀,谢谢你们;

    来京近两月,时间满得始料未及,没来得及更新博客也不想乱改状态,期间断断续续历了不少事,当做成长的历程;

    前半月安心熟悉工作学习,尔后去新东方报班待了半月,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接着继续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经历,并且为了这件值得去做的事可能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和努力,是这句话;

    很荣幸这个假期见了开复老师,工场里如菜场一般,但这儿承载的是年轻人梦想,自由、活跃且充满朝气!

    暑假前有点孤注一掷,不过拿到了正式的offer,两天走完,这次的效率很高;

    月底回学校,吃多了快餐,还是觉得武汉的小吃比较过瘾;

    碎念到此,愿朋友们一切安好!

  • 忠犬八公的故事 Hachiko: A Dog's Story

    一只被叫做八公的秋田犬和一个老教授之间的故事,由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改编。

    年复一年,八公虽已身形老迈,步履蹒跚,却从未间断等待。

    直到一个雪夜,在等待和坚持中结束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