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法
-
什么是穷人思维
认真读书,拿好成绩,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去大公司。努力在公司奋斗30年,费尽力气往上爬,不乱花销,攒钱买房子,做投资。等到退休了,就是有钱人了。相信这个,并且为之付出200%的努力的,就是穷人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0/2014 更新:我对题主的问题的理解是,怎样的思维方式,会使人走向贫穷?或者只是平庸?很遗憾,这个答案会非常长,并不是我啰嗦,而是想要把我的看法准确的表达和分析出来,需要大量的篇幅。在真正进入主题之前,我想要澄清三点:1. 按照“穷人思维”去操作,不代表这个人现在或者将来一定会是穷人,任何事情总有例外(我下面会解释这些例外)2. 有位朋友私信问我,也有朋友评论说,我的答案不就是社会最主流的做法么?我的回答是:是的,这是社会主流的看法和做法,但是这个社会的主流都是些不那么有钱的人。如果主流的人照主流的做法努力了那么多,最后还只是穷的话,为什么你要跟随这些主流的做法呢?3. 我对贫穷的定义是,总资产少于2000万,没有财务自由。(如果你觉得一年赚二三十万就是土豪、有钱人,请你不要接着往下看,我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下面开始更新:如果我们把财务自由当做我们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地的话,我们有三条路径有可能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你的追求里头不含财务自由的话,请不要接着往下看,我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第一条是人行道,第二条是慢车道,第三条是快车道。要分析这三条路径,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对债务的看法对时间的看法对教育的看法对金钱的看法主要收入来源主要财富增长来源对财富的看法财富的公式责任与控制对人生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先说第一条路径: 人行道很遗憾,走这条道的人,永远都到不了目的地。打个比方,如果我今天住在成都(我现在家里赤贫),我想要去北京(实现财务自由,我不要再当穷人),然而我选择的方法是步行(最愚蠢的办法),而且我不愿意改变我的路径(我不愿更新我的想法,思路和自身)。那么我一定到不了目的地(实现财务自由),无论我走的多快(哪怕看起来赚了不少钱),走路姿势多么炫酷(哪怕看起来过的也很炫酷)。上面的比方听起来很好笑,但是却是这个社会超过50%的人对财富的追求方式。对债务的看法债务是他们唯一用来即刻兑现幸福的手段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不值钱的,明天我说不定就会死,所以我今天就要把钱花完对教育的看法我毕业了,再也不用接受教育了!对金钱的看法每一分钱我都要花掉,活在当下!主要收入来源任何工作,只要付我钱主要财富增长来源无对财富的看法我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财富的代表财富的公式财富=收入+债务责任与控制不承担任何责任,我总是受害者。没有任何相应的控制对人生的看法我只活一次,我只年轻一次,要即时行乐走人行道的人最主要的一个思维,就是要即时兑现幸福,哪怕自己还并没有这个兑现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我喜欢这个车,哪怕贷款还不起也要买,我喜欢这条裙子,哪怕兜里只有8块,我一定要借钱买。走人行道的人,并不一定是收入很低,但却对财富没有基本的正确的观念。有些体育明星,还在打球的时候一年赚几千万美金,退役没几年就破产了。报纸上报道一些中了几个亿美金的人,没有过五年就家财散尽,流落街头。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支出总要超过他们的收入,因此他们一直要负债生活。而当某天,意外发生的时候,他们失去还债能力,只能破产收场。走人行道的人,距离破产,往往只差,一张工资单,一次失业,一场大病,一次金融海啸,或者一次意外。走人行道的人们,总认为财富是一个单独的事件,你需要很幸运才能拥有财富(有个好爹,中彩票,别人送钱给他)。他们最大的误区,就是对财富没有控制,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风险。他们信奉的及时行乐,会如同重力一样把他们拉向不可避免的深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再说第二条道路,也就是我最开始回答中提到的那条主流的道路,让我们重点分析下。这些开慢车道的人,相信,如果努力工作40年,节俭生活,以正确的方式投资,并不停的往上爬,到他退休的时候就能成为有钱人了。同样是那个比方,如果我今天住在成都(我现在家里赤贫),我想要去北京(实现财务自由,我不要再当穷人),然而我选择的方法是上慢车道(最高时速10公里),而且我不愿意改变我的路径(我不愿更新我的想法,思路和自身)。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加速踩到底(不断的提升我的内在价值,让我的车速达到最高时速),那么这个过程可能要花40年(如果我不提前死掉的话)。对债务的看法债务是邪恶的,要用一切办法避免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用来换取金钱的对教育的看法教育的作用是可以提升内在价值,帮助我获得更高的薪水对金钱的看法每一分钱都要节省,都是血汗钱,绝对不能乱花主要收入来源工作主要财富增长来源投资性收入对财富的看法工作,存钱,投资财富的公式财富=工作收入+投资收入责任与控制有责任去养家糊口,但对自己的财富几乎没有任何控制对人生的看法我愿意现在过的苦逼,我要尽量避免风险,以后有一天,我会赚到足够的钱的走慢行道的人,信奉延迟的幸福。如果他喜欢一部车,会觉得,暂时不要买,要忍着。喜欢一条裙子,明明手里有一万,也要忍着,因为要拿这个钱去投资。往往这些人,没有过上梦想中的生活,还自我标榜非常节省,以此自豪。问题是,如果这么节省,又以2000万为目标,开慢车道,要多久才能抵达目的地呢?假如,我今年25岁,年收入20万,除去缴税,房租,吃饭,送礼,养家,泡妞,赡养父母,我可以省下5万一年(25%)。假设我的年收入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每年的存款能获取8%的年华收益。。假如这四十年,我工作不停息,我能一直在我的行业里头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不跳槽,不买房,不生病,不被炒鱿鱼,不娶老婆,我不养孩子,不发生意外,我会在65岁时,拥有1846万(数学公式我就省略了)哦,不过我忘了说,因为通胀,我65岁的时候,那些钱可能只有现在400万的购买力。各位看官,请问,你觉得这个前景很吸引你么?请问,你现在有20万一年么?请问,你能保证你能存下你25%的收入么?持续40年如一日么?请问,你能保证你薪资每年稳定增长么?请问,你能保证你不被炒鱿鱼,并一直在你的行业里头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么?请问,你能保证年化收益率8%么?请问,你能保证隔几年来一回的金融海啸不伤害你几十年的积蓄么?请问,你能保证不买房,不发生意外,没有额外的大花销么?请问,你能不娶老婆,不养孩子么?请问,你能保证,你不生病,能无痛无患一定活到65岁么?就算你对以上所有的问题说是,再请问,在65岁,拥有将近2000万的巨款,你已经垂垂老矣,连半夜上洗手间都可能摔得骨折,你准备怎么挥霍你的劳动果实呢?对于开慢车道的人,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公式:工作收入=每小时时薪 * 工作时长然而,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时薪,因为那个是由市场决定的。你再怎么需要钱,你也不能跟老板说,来,今年给我200%的涨薪。同时,你也不能用杠杆调节自己的工作时长,你一天就只有24小时。你既没有控制,也不能利用杠杆,那么你的收入就是有限的。当你的收入有限时,你所能存下来的钱就有限,那么你能拿去投资的钱就更为有限。
而且, 投资收入=投资资本*(1+收益率)Again, 你不能控制你投资的收益。你再怎么需要钱,你也不能跟市场说,来,今年给我200%的收益率。当然,你也不能利用杠杆来调节你的投资资本。你敢跟市场说,请给我100倍的杠杆撬动我的资金么?(专业期货交易员就别跟我抬杠了啊,1000个做有杠杆交易的,可能只有2个能稳定盈利)如果你的工作收入和投资收入都是有限的,那你的财富的增长的速度就是有限的。慢车道的局限就是有限速,你再怎么踩油门,你都不能用杠杆调节你每天的工作时长到超过24小时,不能用杠杆调节你的投资资本到原有的100倍。你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薪水,或者是投资的收益。然而慢车道,有几种例外。第一,名气,当你的名气到了一定的程度,你被百万人需要的时候,你就打破了慢车道的规矩。例子就是影星,歌星,比如范爷,虽然她赚的也还是时薪,但是她的杠杆和控制都是无限的。第二,技能,当你的技能到了行人止步的程度,你就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时薪,虽然你没有对杠杆的控制。例子就是运动员,梅西,字母罗,詹姆斯,科比,他们的运动技巧是常人不能比拟的,所以虽然他们的杠杆有限,他们的时薪是可以自己控制的。第三,就是人们常说的,当上CEO或者公司管理层。但是往上爬所要花费的艰辛和努力,实在是太苦了。很多ceo,爬到那个位置,怎么样都要花个20几年,那本质上和慢车道也没啥区别了。————————————————————————————下面说第三种,快车道哦,不好意思,各位,从一开始,我就没准备写第三种,我只准备写点私货:我不是狂,我只是就事论事。我在慢车道上,开得比99.9%的人都快。但是我告诉你,慢车道是行不通的,因为我自己走了17年,真的走不通。我身边很多朋友,比我聪明,比我努力,赚的比我多,走得比我更快,但是他们一样没有财务自由。信不信,随你。你真的想知道怎么实现财务自由么?请移尊步,去读读MJ DeMacro的<The Millionaire Fastlane>,作者比我说的好一万倍。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2/11/2014 更新:哎,谢谢很多朋友的反馈和私信,和大家交流我也能学会很多。有的朋友真的是一点就透,马上就能明白应该怎么做,有的朋友却实在是。。。。。。。。。。我只能说,人跟人要互相理解也是需要有相近的阅历和知识水平的。跟大家着重说一下这本书吧,《the millionaire fastlane》这本书主要侧重的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本书传达的是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个正确的思维是你正确做法的基础指导,但是不等于,今天我告诉你正确的思维,你明天就能暴富。就好像,我告诉你,你要好好学习,你就能读好大学。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懂,但是你能不能付出努力,能不能为之奋斗,是你自己的事情。至于说那本书是鸡汤文的,我只能说,有的人真的是无可救药,我除了要教你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教你正确的做法,最好再帮你执行了,帮你成为亿万富翁,那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啊?能不能自己去主动追索一下,探索一下啊?我告诉了你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指引你前往正确的做法的道路,你能不能发挥下你的一点点执行力,读读我说的书,尝试下做这方面的努力呢?毕竟那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财务自由,你自己的开心或者伤悲。
还是那句话: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2/16/2014 更新:我其实真的只是认认真真就事论事给大家说说,我觉得的穷人思维是怎么样的,想不到负面评论这么多。我只能说,你们喜欢怎么往恶意里来揣测我,来诅咒我,来恶心我,都是你的事情,但别说出来,影响我的心情。附送一图,小松鼠都明白的道理:
关闭我的评论区了,谢谢各位的恶意。另外,别私信问我怎么买书,或者有没有中文版,或者快车道是什么。真的要私信,说点有意义的好不好?别做伸手党。如果有些朋友愿意跟我交流,愿意跟我成为朋友,那就太好了。如果我的文章,我推荐的书,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发,那是再好不过了。————————————————12/18/2014 更新:很多朋友没有看书已经能迅速推理出来快车道是什么了,你们都说的很对,唯一能让你兼备控制和杠杆的道路,就是创业了。有些朋友已经告诉我书看完了,还有没有别的书推荐,我会在这里放一个书单,不定期更新:The Lean StartupZero to OneThe E-mythFROM: -
Paul Graham:未来的互联网创业(上)
根据Paul Graham的简历,他是一个计算机博士,一个程序员,一个风险投资家。
但是,在我眼里,他其实是一个思想家。他的很多观点深刻地启发了我。
比如,他说,程序员就是当今时代的手工艺人,其他行业的人都必须依附于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才能谋生,只有程序员可以靠个人的手艺谋生。再比如,他说,互联网公司就像蚊子,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数量多,作为种族可以生存下来,作为个体九死一生。关于Paul Graham了解更多:http://www.cnblogs.com/enimo/archive/2011/09/22/2184989.html
我一直想翻译他的文章,下面就是他去年10月写的《未来的互联网创业》。全文分两次贴出,我觉得有启发的话,都加上了黑体。
=============================
The Future of web startups
未来的互联网创业
作者:Paul Graham
译者:阮一峰
原文网址:http://www.paulgraham.com/webstartups.html
October 2007
2007年10月
(This essay is derived from a keynote at FOWA in October 2007.)
(本文根据作者在2007年10月Future of Web Apps 会议上的主题演讲改编而成)
There’s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ing right now. Startups are undergoing the same transformation that technology does when it becomes cheaper.
眼下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正在发生。初创公司正在经历着一种转变,它很像发生在成本降低时期的技术转变。
It’s a pattern we see over and over in technology. Initially there’s some device that’s very expensive and made in small quantities. Then someone discovers how to make them cheaply; many more get built; and as a result they can be used in new ways.
这种转变,我们在技术领域已经一再见到。一开始,新设备非常昂贵,只能小批量生产。然后,有人发现了降低成本的方法,生产数量开始增加。最终,这种设备找到新的用途。
Computers are a familiar example. When I was a kid, computers were big, expensive machines built one at a time. Now they’re a commodity. Now we can stick computers in everything.
电脑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电脑体积巨大,价格昂贵,一次只能生产一台。现在,电脑只是一种普通商品,我们可以把电脑附加在所有东西上。
This pattern is very old. Most of the turning points in economic history are instances of it. It happened to steel in the 1850s, and to power in the 1780s. It happened to cloth manufacture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generating the wealth that later brought about the Renaissance. Agriculture itself was an instance of this pattern.
这种模式已经有很长历史了。在经济史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关于技术变迁的转折点。比如,19世纪50年代的钢铁,18世纪80年代的发电。13世纪的纺织业,正是纺织业产生的财富,带来了文艺复兴。农业本身也是一个例子。
Now as well as being produced by startups, this pattern is happening to startups. It’s so cheap to start web startups that orders of magnitudes more will be started. If the pattern holds true, that should cause dramatic changes.
现在,初创企业也在经历这种模式,或者说这种模式正在影响初创企业。因为互联网创业的成本如此之低,所以初创企业的数目将呈指数式增长。
1. Lots of Startups
1. 无数的创业者
So my first prediction about the future of web startups is pretty straightforward: there will be a lot of them. When starting a startup was expensive, you had to get the permission of investors to do it. Now the only threshold is courage.
关于未来的互联网创业,我的第一个预言很简单:无数人将会创业。以前创业很昂贵,你不得不找到投资人才能创业。而现在,唯一的门槛就是勇气。
Even that threshold is getting lower, as people watch others take the plunge and survive. In the last batch of startups we funded, we had several founders who said they’d thought of applying before, but weren’t sure and got jobs instead. It was only after hearing reports of friends who’d done it that they decided to try it themselves.
甚至就连这个门槛也正在变得更低,因为人们不断看到周围其他人创业成功。在上一批我们资助的初创企业中,有几个创始人说,他们以前就想创业,但是下不了决心,不敢放弃现在的工作。只有当他们看到朋友们创业成功,他们才下决心亲自创业。
Starting a startup is hard, but having a 9 to 5 job is hard too, and in some ways a worse kind of hard. In a startup you have lots of worries, but you don’t have that feeling that your life is flying by like you do in a big company. Plus in a startup you could make much more money.
创业是艰难的,但是一份早9晚5的工作也是艰难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创业还艰难。你自己开公司,你会因为很多事情担惊受怕,但是你不会感到虚度生命,在一家大公司里打工,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而且,创业可能会使得你挣来多得多的钱。
As word spreads that startups work, the number may grow to a point that would now seem surprising.
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创业是可行的,初创企业的数目就将增长到一个现在的人们会感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We now think of it as normal to have a job at a company, but this is the thinnest of historical veneers. Just two or three lifetimes ago, most people in what are now call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lived by farming. So while it may seem surprising to propose that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ill change the way they make a living, it would be more surprising if they didn’t.
眼下,我们觉得有一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但是这是最不可靠的历史假象。在现在所谓的工业化国家里,仅仅二三代人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靠务农为生。如果将来许许多多人改变谋生的方式,这也许会令人感到惊讶,但是如果没有发生这种改变,会令人感到更惊讶。
2. Standardization
2. 标准化
When technology makes something dramatically cheaper, standardization always follows. When you make things in large volumes you tend to standardize everything that doesn’t need to change.
当技术极大地降低一件东西的成本之后,标准化就会接踵而至。当你大批量生产某种东西,你就会将那些固定不变的部分标准化。
At Y Combinator we still only have four people, so we try to standardize everything. We could hire employees, but we want to be forced to figure out how to scale investing.
在我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我们现在还是只有4个人。所以,我们试着将一切都标准化。我们可以雇用更多的人,但是我们想强迫自己,找到有效投资的方法。
We often tell startups to release a minimal version one quickly, then let the needs of the users determine what to do next. In essense, let the market design the product. We’ve done the same thing ourselves. We think of the techniques we’re developing for dealing with large numbers of startups as like software. Sometimes it literally is software, like Hacker News and our application system.
我们经常告诉创业者,尽快地发布一个最简版本,然后让用户的需求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从根本上,让市场设计产品。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想象自己,正在开发一种处理大量创业者的技术,就像开发软件一样。有时,它确实就是软件,比如Hacker News和我们的风险投资申请系统。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we’ve been working on standardizing are investment terms. Till now investment terms have been individually negotiated. This is a problem for founders, because it makes raising money take longer and cost more in legal fees. So as well as using the same paperwork for every deal we do, we’ve commissioned generic angel paperwork that all the startups we fund can use for future rounds.
我们正在着手标准化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投资条款。到目前为止,投资条款都是一对一商定的。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麻烦,因为它使得融资周期更长,法律费用也更多。我们对每一个交易都使用同样的文件,我们还授权让我们资助的创业公司,将通用的融资文件用于以后的融资。
Some investors will still want to cook up their own deal terms. Series A rounds, where you raise a million dollars or more, will be custom deals for the forseeable future. But I think angel rounds will start to be done mostly with standardized agreements. An angel who wants to insert a bunch of complicated terms into the agreement is probably not one you want anyway.
一些投资人依然坚持制定个性化的投资条款。在可预见的未来,成熟期的企业在融资100万以上美元时,仍然需要个性化的合同。但是我想,早期的天使投资合同,大部分都将使用标准化合同。一个想在协议中插入一大堆复杂条款的天使投资人,可能根本不是你需要的那种投资人。
3. New Attitude to Acquisition
3. 对待并购的新态度
Another thing I see starting to get standardized is acquisitions. As the volume of startups increases, big companies will start to develop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that make acquisitions little more work than hiring someone.
另一件我看到正在标准化的是并购交易。当大量的初创企业出现后,大公司开始发展一套标准化程序,使得并购就好像雇用一个人那样简单。
Google is the leader here, as in so many areas of technology. They buy a lot of startups– more than most people realize, because they only announce a fraction of them. And being Google, they’re figuring out how to do it efficiently.
Google是这方面的领导者,正如它是很多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一样。它买进了许多初创公司—-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还要多,因为google只公开了其中一部分的交易。站在Google管理者的角度,他们会考虑如何使并购更有效。
One problem they’ve solved is how to think about acquisitions. For most companies, acquisitions still carry some stigma of inadequacy. Companies do them because they have to, but there’s usually some feeling they shouldn’t have to–that their own programmers should be able to build everything they need.
他们已经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看待并购。对于大多数公司,并购意味着自身有缺陷。那些进行并购的公司,往往是因为不得不如此。他们会有一种感觉,觉得本来可以避免并购的,觉得内部的程序员应该能够开发出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
Google’s example should cure the rest of the world of this idea. Google has by far the best programmers of any public technology company. If they don’t have a problem doing acquisitions, the others should have even less problem. However many Google does, Microsoft should do ten times as many.
Google的例子对整个有这种想法的世界,是一帖解药。Google有着比任何上市公司多得多的优秀程序员。如果连Google都觉得并购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那么其他人就更不应该感到不好意思了。说实话,同Google的并购数量相比,微软的并购数量本应该多十倍的。
One reason Google doesn’t have a problem with acquisitions is that they know first-hand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they can get that way. Larry and Sergey only started Google after making the rounds of the search engines trying to sell their idea and finding no takers. They’ve been the guys coming in to visit the big company, so they know who might be sitting across that conference table from them.
Google没有对并购感到不好意思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很清楚地知道,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得到的人才的质量。Google的创始人Larry和Sergey,之所以会创立Google,是因为他们向其他搜索引擎兜售他们的想法,结果都遭到拒绝。他们的这种拜访大公司的经历,使得他们知道坐在会议桌另一头的人,可能有着什么样的质量。
(未完待续)
Paul Graham:未来的互联网创业(下):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8/01/the_future_of_web_startups_part_ii.html
原文转自: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8/01/the_future_of_web_startups_part_i.html -
大学之肆
打开博客,搁置一年多了,页面模板还是当时为迎接虎年而换上的,写点什么。一年多里可以发生很多事,由一些事产生的影响可能伴随一生。
去年的这个时候,差不多大三的暑假快结束,呆在北京,并没有急着回学校。那时,一切还是未知数,会有人不断问你毕业了有什么打算,我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是不断的学习英语,为10月份的托福做准备,一边又不断地匆忙着项目,强化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做准备。
那时候的生活及其简单,上午在苏州街马老师那,下午去魏公村备战考试,每天来来回回既忙碌又自在奔跑着,却没有想得太多,估计那时还没有太多的压力,有时候坐在大教室,直接趴在桌上睡觉,坐我旁边的朋友会纳闷,花钱来这睡觉的么,偶尔会叫醒我,偶尔也会互抄对方的笔记。那时候我们一排一共四个人两男生两女生,有两位是在北京这边读书,大二刚结束,另一位是美国回来高中毕业的小孩儿,四个人一起有说有笑各种有趣,两个男生上课玩水果忍者,对方表示不屑更多的是互相的八卦对方,晚饭时间再派两个男生下去弄吃的。水果忍者的最高分就是那时候拿到的,直到今年7月在去青岛的绿皮车上才破了那一次的记录。我始终觉得那段时间是我在北京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后来,我们三个还聚了一次,在农大吃自助火锅,还是有说有笑的默契,很开心。
那个暑假还发了7年未遇的高烧,幸好当时有YY和NN在,记得还是被那俩扶着去楼下的同仁堂看医生,那时整个人已经完全的虚脱了。NN在我那的那段时间,我们一到晚上会下楼去麦当劳吃东西,因为晚上10点学生证可以打半价,两个人都吃得很high,甚至NN回来直接就拉肚子。
暑假结束9月份,回到了学校,开始正式进入大四的生活,除了一大堆要办的手续,平时也还是很忙碌,党宣,学工和团队的很多事情仍需要花时间去处理。那时候距离托福考试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可以做很多事,我却没有做到该做的事。考试前夜想着必须进行一次模拟复习所以没敢睡,但直到第二天天亮,发现还有太多之前准备的资料没有时间去看了。我一边跟晚我两个月考的室友DB说,怎么办?我要去当炮灰了,然后又想,没事,什么样的结果都已经是必然的了。歇息一会儿拿上装备急匆匆的奔赴考场。大概后面DB也是这样步了我的后尘吧。考试结束的当天,心里估摸也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考完后T老师还问起,我只能说不容乐观,心想不能让老师为我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了。期间,学校那边的领导老师问我是否有留校的意向,那样可以直接的边读研边工作。可能那时候,还是对未来的一切都没有确定,工作或是继续学习,一直在两个方向中取舍着。但始终没有想过留在学校,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随后,差不多10月份,把所有事情都交接完后又回到了北京。
那时候开始做也是现在正在做的项目ting,记得导师跟我说,作为一个新人,能一开始就接触一个全新的项目,从MRD到产品成型的整个过程会收获很多,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那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也能满足我当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维护一个旧的项目对我的吸引力和挑战性都更大。公司的同事都很友好很亲切,加上公司的文化和氛围都比之前想象的要好,最主要的是我的导师,他教了我很多东西,非常nice很追求完美的一个人,他让我对这个团队充满了感情也对这个产品充满了期待。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开发一些新颖的小创意与大家分享,他让我觉得工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有我们组的其它同事,虽然那时仅仅只有四个人,却相处的非常融洽非常和谐,甚至让我感觉是迄今加入这个团队以来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也就是那时候工作和求学的平衡开始逐渐的打破。于是,忙碌的生活逐渐的开始了,由于初期只有四个人,其实分担下来的东西也还是比较多的,但那时候完全没有觉得累,充满了奔头,每晚可能会自觉地到9点10点才回家。效率也很高。
等5月项目上线,我也回到了学校,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还是在极度的忙碌中度过,报考了耽搁了两年的驾校,然后写论文,加上各种关于毕业生的讲座,分享。本科的论文很好应付,但我们的老师却容不得我们马虎,来来回回无数次的批注修改,到最终定稿才松了一口气,到最后还得答辩,答辩被答了两次,意外的得了校一等奖,报省里评优,结果未可知。就这样在众多学弟学妹的目送下,跟最好的朋友们嘻嘻哈哈的过完了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段值得一辈子怀念的美好时光。
现在毕业两个月,其实不知不觉我已经呆了公司一年了,这个时候会有跟我那时一样的新人进来,依稀会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的样子。我们组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新同事加入我们,在众多的同事看来我也许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涉世不深的新人,但知道这个时候却已经不许自己自诩为新人了,至少曾经共事的同事都没有再把你当新人。
一直想求变,让生活充满新意和激情,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样子或安于现状的生活。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处在了这种自我的困境中。是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已发生,开始逐渐变得安逸。大四下有一段时间想过去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那样是不是就迎合了自己的求变心理。也许不然,对这个问题,跟很多朋友商量后的结果不置可否,我想只要一直在谦卑的学习着一直在填补自己无知的沟壑那就是在变,那会是一种质变。最终决定留在ting,对ting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倾注了工作的全部,它是我进入公司从零到最终成型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像一个一手带大的孩子,希望它有一天真的能展翅高飞了,那么所有一切都值得。
搜看了一两年前写的文章,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云淡风轻,是吧。。。
黑色绷带 (2008.10.5) https://blog.anymoore.com/black-belt.html
最近看的书 (2009.08.22 ) https://blog.anymoore.com/recent-reading-august.html
准大三生活 (2009.08.20) https://blog.anymoore.com/pre-junior-life.html
2009年12月12日 (2010.1.1) https://blog.anymoore.com/2009-december.html
2010毕业生论坛,离别时 (2010.06.10) https://blog.anymoore.com/scuec-2010b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