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大学之肆

    打开博客,搁置一年多了,页面模板还是当时为迎接虎年而换上的,写点什么。一年多里可以发生很多事,由一些事产生的影响可能伴随一生。

    去年的这个时候,差不多大三的暑假快结束,呆在北京,并没有急着回学校。那时,一切还是未知数,会有人不断问你毕业了有什么打算,我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是不断的学习英语,为10月份的托福做准备,一边又不断地匆忙着项目,强化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做准备。

    那时候的生活及其简单,上午在苏州街马老师那,下午去魏公村备战考试,每天来来回回既忙碌又自在奔跑着,却没有想得太多,估计那时还没有太多的压力,有时候坐在大教室,直接趴在桌上睡觉,坐我旁边的朋友会纳闷,花钱来这睡觉的么,偶尔会叫醒我,偶尔也会互抄对方的笔记。那时候我们一排一共四个人两男生两女生,有两位是在北京这边读书,大二刚结束,另一位是美国回来高中毕业的小孩儿,四个人一起有说有笑各种有趣,两个男生上课玩水果忍者,对方表示不屑更多的是互相的八卦对方,晚饭时间再派两个男生下去弄吃的。水果忍者的最高分就是那时候拿到的,直到今年7月在去青岛的绿皮车上才破了那一次的记录。我始终觉得那段时间是我在北京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后来,我们三个还聚了一次,在农大吃自助火锅,还是有说有笑的默契,很开心。

    那个暑假还发了7年未遇的高烧,幸好当时有YY和NN在,记得还是被那俩扶着去楼下的同仁堂看医生,那时整个人已经完全的虚脱了。NN在我那的那段时间,我们一到晚上会下楼去麦当劳吃东西,因为晚上10点学生证可以打半价,两个人都吃得很high,甚至NN回来直接就拉肚子。

    暑假结束9月份,回到了学校,开始正式进入大四的生活,除了一大堆要办的手续,平时也还是很忙碌,党宣,学工和团队的很多事情仍需要花时间去处理。那时候距离托福考试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可以做很多事,我却没有做到该做的事。考试前夜想着必须进行一次模拟复习所以没敢睡,但直到第二天天亮,发现还有太多之前准备的资料没有时间去看了。我一边跟晚我两个月考的室友DB说,怎么办?我要去当炮灰了,然后又想,没事,什么样的结果都已经是必然的了。歇息一会儿拿上装备急匆匆的奔赴考场。大概后面DB也是这样步了我的后尘吧。考试结束的当天,心里估摸也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考完后T老师还问起,我只能说不容乐观,心想不能让老师为我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了。期间,学校那边的领导老师问我是否有留校的意向,那样可以直接的边读研边工作。可能那时候,还是对未来的一切都没有确定,工作或是继续学习,一直在两个方向中取舍着。但始终没有想过留在学校,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随后,差不多10月份,把所有事情都交接完后又回到了北京。

    那时候开始做也是现在正在做的项目ting,记得导师跟我说,作为一个新人,能一开始就接触一个全新的项目,从MRD到产品成型的整个过程会收获很多,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那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也能满足我当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维护一个旧的项目对我的吸引力和挑战性都更大。公司的同事都很友好很亲切,加上公司的文化和氛围都比之前想象的要好,最主要的是我的导师,他教了我很多东西,非常nice很追求完美的一个人,他让我对这个团队充满了感情也对这个产品充满了期待。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开发一些新颖的小创意与大家分享,他让我觉得工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有我们组的其它同事,虽然那时仅仅只有四个人,却相处的非常融洽非常和谐,甚至让我感觉是迄今加入这个团队以来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也就是那时候工作和求学的平衡开始逐渐的打破。于是,忙碌的生活逐渐的开始了,由于初期只有四个人,其实分担下来的东西也还是比较多的,但那时候完全没有觉得累,充满了奔头,每晚可能会自觉地到9点10点才回家。效率也很高。

    等5月项目上线,我也回到了学校,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还是在极度的忙碌中度过,报考了耽搁了两年的驾校,然后写论文,加上各种关于毕业生的讲座,分享。本科的论文很好应付,但我们的老师却容不得我们马虎,来来回回无数次的批注修改,到最终定稿才松了一口气,到最后还得答辩,答辩被答了两次,意外的得了校一等奖,报省里评优,结果未可知。就这样在众多学弟学妹的目送下,跟最好的朋友们嘻嘻哈哈的过完了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段值得一辈子怀念的美好时光。

    现在毕业两个月,其实不知不觉我已经呆了公司一年了,这个时候会有跟我那时一样的新人进来,依稀会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的样子。我们组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新同事加入我们,在众多的同事看来我也许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涉世不深的新人,但知道这个时候却已经不许自己自诩为新人了,至少曾经共事的同事都没有再把你当新人。

    一直想求变,让生活充满新意和激情,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样子或安于现状的生活。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处在了这种自我的困境中。是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已发生,开始逐渐变得安逸。大四下有一段时间想过去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那样是不是就迎合了自己的求变心理。也许不然,对这个问题,跟很多朋友商量后的结果不置可否,我想只要一直在谦卑的学习着一直在填补自己无知的沟壑那就是在变,那会是一种质变。最终决定留在ting,对ting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倾注了工作的全部,它是我进入公司从零到最终成型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像一个一手带大的孩子,希望它有一天真的能展翅高飞了,那么所有一切都值得。

    搜看了一两年前写的文章,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云淡风轻,是吧。。。

    黑色绷带 (2008.10.5)  https://blog.anymoore.com/black-belt.html

    最近看的书 (2009.08.22 )  https://blog.anymoore.com/recent-reading-august.html

    准大三生活 (2009.08.20)  https://blog.anymoore.com/pre-junior-life.html

    2009年12月12日 (2010.1.1)  https://blog.anymoore.com/2009-december.html

    2010毕业生论坛,离别时 (2010.06.10) https://blog.anymoore.com/scuec-2010bye.html

  • It was the…

    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的第一句: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 你是否已经走进了“死亡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 穿越成本 

    身心俱疲 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 

    拿不到单 还有成功的可能 

    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摘自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